团结奋进新征程,携手前行争一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年新年贺词
日月其迈,时盛岁星。在2024年的新年钟声敲响之际,学院向全体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和关心支持学院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最美好的祝福!
2023年是极具意义的一年,我们与时间赛跑,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学院带领全体师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建设为统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四个面向”引领,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在砥砺奋进的铿锵步伐中,彰显立足大湾区、胸怀“国之大者”的学科气概,推动学院各项事业稳步向前。
一年来,学院坚持党建引领,争创一流。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凝聚共识。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大力筑牢基层党建,严格落实“三会一课”,重视发展党员,成功接收1名副教授为预备党员,确定1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入党积极分子。推进党建与业务“一融双高”,推动党的建设出成果、育人才,教师第一党支部支书付俊教授获学校党建工作课题研究立项,7人获评2023年中山大学“优秀共产党员”、1人获评“优秀党务工作者”。紧抓意识形态领域,强化责任担当,切实保障学院安全稳定。充分发挥工会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学院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一年来,学院坚持学科建设目标,学科发展吹响嘹亮号角。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在国际公认的客观办学指标中名列前茅,ESI全球材料科学排名第60名(前1‰)、ARWU国际材料科学排名第38名、USNews世界大学材料科学排名第43名。学院认真逐项落实各项学科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了“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顺利完成新一轮“双一流”中期自评考核,学科建设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进。
一年来,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展现全新格局。2023年,我们迎来156名研究生和88名本科生,在校学生规模达到821人。学院不断推进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正式出版教材2部(《工科普通化学学习辅导与习题精解》、《材料科学基础实验》)。重视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及教学成果凝练,获中山大学第十一届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白莹副教授获中山大学第十一届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注重培养学生科创能力,当年新增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2项,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鼓励研究生参加科研攻关,1名博士生入选首届中山大学“逸仙学术之星”。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建设,与大湾区企业开展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提升培养质量,1篇博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获评优秀学位论文。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拍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英德市连樟村》行走的思政课。帮助提升学生就业水平,2023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1.18%。结合学科特色,推动专业实践。连州“材心长存”科技助农实践团获评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省级优秀团队。
一年来,学院坚持人才强院发展战略,师资队伍迸发创新活力。强化政治把关与评价,坚决落实师德师风失范“一票否决”机制,将师德要求体现在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重视中青年人才培育,营造良好内部环境,1名专职研究人员成功转聘为副教授、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推动建立适应学院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师资梯队。通过团队建设,调动高层次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连续3年有青年教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共9人。
一年来,学院坚持“四个面向”战略思路,科技创新事业成效明显。对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通过加强有组织科研,加大前瞻布局和策划,推动科研工作上新台阶。面向世界前沿与国家需求,深挖基础研究创新潜力,科研立到账经费(5100万)稳步提升;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能力明显提升,自然科学基金量质齐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其中优青1项,联合基金3项。基础研究创新水平持续提升,发表中科院一区论文157篇。成立学院先进材料分析测试中心,为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公共平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分别与山东联创产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石化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共建了“中山大学-联创碳中和技术研究院”及“中山大学-中石化节能低碳联合研究中心”。
回首2023,是乘风破浪、笃行不怠;展望2024,是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新的一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继续扬帆起航,勇创佳绩。新的一年,衷心祝愿全体师生事业有成、学业进步、万事如意、幸福安康!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院长:杨国伟
书记:李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