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聚天下英才、共建一流队伍———7名“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加盟学院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自组建成立以来,紧跟学校步伐,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和人才强校战略,专任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专任教师数量目前已达96人;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师德师风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底至今,共有7名专任教师通过“百人计划”引进到学院工作。

      田非,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于南开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学位,2018年于美国休斯顿大学(University of Houston)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材料学家任志锋教授。2018年—2020年在休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2020年11月入选中山大学“百人计划”, 从事材料物理与化学方面研究。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包括Science,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pplied Physics Letter等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篇。近几年在反常超高热导率砷化硼晶体的生长规律和性能优化等工作上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较强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引起同行的一定关注与肯定。目前正在搭建一个集理论模拟、材料制备、性能表征、器件研发于一体的高水平实验室,欢迎有理想且具备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工程、半导体器件加工设计等相关背景或兴趣的研究生及科研人员加盟,共同探讨不冷不热的科学问题。

image 122

(图1:田非教授)

     阎兴斌,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8月-2008年11月先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法国里昂一大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12月-2021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A类人才)、主要从事碳纳米材料和超级电容器的研究,于2021年6月入选中山大学“百人计划”。阎兴斌教授利用电解液离子调控和电极材料结构调控策略优化了超级电容器的离子/电子混合输运特性,实现了从分子层面揭示储能机制和水系高电压器件的构筑,实现了兼具“双高”特性混合电容器的构建,实现了具有新颖功能的智能超级电容器的创制;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件,多项技术在企业实现成功转化;曾获得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甘肃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指导研究生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中国硅酸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加盟中山大学以后,拟开展先进功率型储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工作。

image 123

(图2:阎兴斌教授)

      姚健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8年08月于中山大学获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2018年08月—2020年12月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20年12月入选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主要从事于高真空脉冲激光沉积合成大尺度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构、相应光电探测器的制备及其工作机理的探索、新型光电探测性能优化策略的开发以及潜在光电应用(如光电成像、光通信等)的发展等相关研究。迄今已在包括Prog. Mater. Sci., Adv. Funct. Mater., Mater. Horiz., Small, Nano Toda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9篇,其中一作/通讯26篇。欢迎从事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特别是在二维材料的能带、结构性质、电子性质、光学性质以及晶体缺陷、界面对上述性质调控等方面有丰富研究经验的)研究人员联系开展合作研究。

image 124

(图3:姚健东副教授)

      邹逸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于中南大学获粉体材料与科学工程学士学位,2016年于昆士兰大学获材料工程与纳米技术博士学位,2016年—2017年于昆士兰大学任职博士后,2017年—2021年1月在曼彻斯特大学任职博士后,2021年1月入选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主要从事基于透射电子显微表征的低维纳米材料结构性能关系研究。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 ACS Nano,Small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研究围绕二维材料范德华异质结制备,原位透射电镜表征及相关器件设计,二维矿物中离子交换与传输机理三个方向开展工作。

image 125

(图4:邹逸超副教授)

      曾志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7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2017年11月—2020年12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医药学院任研究员从事石墨烯量子点、MXene量子点和单原子及其光电催化机理研究,2020年11月入选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开展新型光电纳米材料与绿色能源器件研究。研究方向包括新型光电纳米材料(单原子、双原子、量子点等)、光/电化学催化水裂解析氢/氧、O2/CO2还原及催化机理、绿色能源器件(金属-空气/CO2电池、燃料电池)等研究。近年来,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在Nat. Commun.,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13篇;授权国际专利和中国专利各一项。希望与能源、环保和生物医药领域的课题组开展深入合作。

image 126

(图5:曾志平副教授)

      蒋旭洲,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年于香港科技大学获机械工程学系哲学博士学位(师从张统一院士与范智勇教授),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制造研究所(Manufacturing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21年4月入选中山大学“百人计划”, 从事微纳材料及柔性电子等方向的研究。长期围绕微纳材料及柔性电子等方向开展探索研究,具体包括纳米功能材料(摩擦起电材料、压电材料、MOF吸波材料)、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细胞微生物传感器、复合材料传感器等)、柔性电子材料。在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中,获得了宝贵的工业应用经验。开发的多种微纳材料、柔性器件及传感器,为自供电柔性触觉传感、细胞制造、航空复合材料维修、吸波材料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发展方向。相关工作发表在ACS Nano,ACS Biomater Sci Eng,J Mater Sci等国际期刊上,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做口头报告。未来希望在柔性传感器、生物医学、海洋工程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

image 127

(图6:蒋旭洲副教授)

      张振,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2017年于复旦大学获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学博士,2017年8月-2020年8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20年12月入选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其自组装;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合成、高级组装体的构筑及其生物医学应用。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署名在Angew. Chem. Int. Edi., Nat. Comm., Adv. Sci., Small等国际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发明专利1项。

image 128

(图7:张振助理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学院将继续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保持人才引进的势头,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上升新台阶,并真诚期待怀揣梦想的优秀人才与我们同行,成就彼此、共圆梦想,为学校事业发展和学院“双一流”建设作出贡献。

 

初审:董秋娉

审核:黄旭俊

审核发布:杨国伟、李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