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英才、共建“双一流”——记六名专任教师加盟我院
今年以来,共有黄汉初等6名专任教师通过百人计划引进、专职科研转聘教师职务的形式加盟我院。
黄汉初,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曾在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波士顿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1月通过“百人计划”引进到我院工作。近年来在有机化学领域及高分子化学领域均取得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与认可。在此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经验。未来,黄汉初副教授将聚焦于聚合反应方法学的研究,以高分子合成领域的关键问题为导向,期望发展出高效便捷的聚合策略,并致力于含有主族元素(氟、磷等)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
(图1:黄汉初副教授)
黄世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7年于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3月聘为我院专职科研特聘副研究员,进入田雪林教授团队开展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智能界面材料、表界面液体调控、界面物理及微流变学等方向研究。任特聘副研究员期间,以中山大学为第一单位,在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4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纵向协同项目。在职期间工作业绩突出,于2020年2月以专职科研人员身份申请并成功转聘为副教授。
(图2:黄世琳副教授照片)
赵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5年于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6年1月入职中山大学,为化学学院专职科研岗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分子设计及其器件研究,同时还涉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和力刺激响应发光材料方面的研究。在职期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等刊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1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3篇论文入选高被引论文,上述论文被引用10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6项,授权3项。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1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同时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团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深圳华星光电产学研项目。2020年2月以专职科研人员身份申请并成功转聘为副教授,加入我院。
(图3:赵娟副教授照片)
舒逸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分别于2010年和2015年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学士与博士学位,先后在华南理工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任博士后,2020年2月通过“百人计划”加入我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化工过程安全与故障诊断、结晶过程的建模与模拟、产品设计。在化工过程安全与故障诊断方面,提出了用于挖掘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改进传递熵算法,以及用于同类过程间历史故障样本共享的动态人工免疫系统疫苗移植算法。在结晶过程建模与模拟方面,提出了基于传质过程的非平衡级模型,用于同时模拟结晶过程晶体个体的形状与组成变化,或晶体群体的形状与组成分布变化。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篇,获得2项中国专利及1项美国专利授权。曾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一项。
(图4:舒逸聃副教授照片)
石铠源,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分别于2009和2012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16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及加拿大国家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2020年3月通过“百人计划”加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电化学储能(超级电容/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电容去离子化,金属表面强化,疲劳性能研究以及材料“结构-性能”关系研究。已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包括第一/共一作者20篇),担任Frontiers in Energy Research客座编辑。曾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18年J. Mater. Chem. A优秀审稿人, 连续2年获得材料学、交叉学科前1%同行评审人(Publons)。
(图5:石铠源副教授)
孙勇,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4年于中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低维光电纳米材料的结构设计、制备方法与新功能研发。通过工艺设计,实现迄今首款能够应用于高温、液体、强氧化环境的硅基纳米互连导线;国际上首次观测到梭形半导体纳米线尖端的光学聚焦现象;发展了碳掺杂蓝宝石结构中亚微米尺度下的色心浓度调控方案,成功实现光、电特性编码。到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omm., Nano lett., ACS nano, Small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24篇。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第九批博士后特别资助在内的项目共6项,于2020年5月以特聘研究员身份申请并转聘为副教授。
(图6:孙勇副教授照片)
我院结合“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大力推进人才引育工作:积极在学术交流中发现人才、在合作研究中吸引人才,人才引进工作成绩斐然。自组建以来,通过“百人计划”及专职研究人员转聘的形式共引进专任教师42名,目前共有专任教师86名,其中教授37名、副教授49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队伍。结合东校园化学与材料综合楼的入驻,将极大推动学院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文稿:董秋娉 初审:朱蕾 审核:黄旭俊 审核发布:李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