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陈永明教授团队在纳米佐剂递送技术的研究进展

发布人:袁湛楠

免疫佐剂是用于增强疫苗抗原免疫原性的物质,研究和应用实践证明佐剂对于疫苗持久和有效的免疫应答、降低抗原剂量具有重要作用。传统铝佐剂对激起疫苗抗体滴度具有很好作用,但是对于需要细胞免疫的疫苗则没有作用。基于细胞Toll样受体NOD样受体相关新型佐剂则能够有效激活天然免疫,这对于基于蛋白/多肽抗原、需要细胞免疫的疫苗非常重要大多数新型佐剂属于小分子或易降解物质,存在进入血液产生系统炎症反应、易被体内酶降解、难入细胞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实际应用纳米递送技术可望解决新型佐剂这些问题,并且提高佐剂免疫刺激能力,在疫苗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CpG ODN一类CpG寡核苷酸,可激活细胞TLR9产生有效的Th1细胞,带来B细胞和T细胞的活化。中山大学研究团队采用FDA批准的鱼精蛋白和三聚磷酸(TPP递送材料,通过自主研发的快速纳米复合加工技术,CpG和递送材料通过简单的电荷作用,制备了直径约70纳米、分布均匀的CpG纳米颗粒佐剂(npCpG(图a。研究结果表明该纳米佐剂可有效增加CpG在淋巴结中的富集,减少系统性扩散,进而提高其有效性和安全(图bc)。团队研究了该纳米佐剂的配伍蛋白抗原的性能结果表明npCpG配伍疫苗具有高体液和细胞免疫,在感染性疾病预防和肿瘤免疫治疗中均显示出优异的免疫刺激能力,可显著增强H1N1 血凝素抗氧(HAOVA抗原的免疫原性发挥抗感染和抗肿瘤的作用,显示出该佐剂良好的通用性(图d-f

该研究采用的材料简单安全,制备纳米佐剂的加工技术高可控性、高重现性、可规模化,可灵活配伍不同抗原组成疫苗,因此该项研究成果具有临床转化的前景。

 

image-20221122143443-1

. a)通过FNC制备npCpG示意图npCpG皮下注射后在(b淋巴结和c血液中的代谢动力学。(dnpCpG 联合流感HA抗原免疫BALB/c小鼠后显著提升总抗体(IgG)和血凝抑制抗体(HAI)滴度npCpG联合OVA抗原免疫C57BL/6J后(e)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和(f)提高荷瘤小鼠的生存率。对比组:游离CpG,铝剂,空颗粒。

 该研究成果以“ Universal and Translational Nanoparticulate CpG Adjuvant”为题目,于2022115日发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 DOI: 10.1021/acsami.2c15644),乔冬冬博士后为第一作者(现为汕头大学医学院副研究员),刘利新和陈永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创新创业研究团队项目和广州市重点领域研究计划项目支持。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2c15644 

  中山大学陈永明研究团队简介:该团队是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纳米医学工程”创新团队研究方向为生物大分子药物递送材料和应用技术,为新型疫苗和佐剂提供解决方案。主要成果包括:(1)采用生物材料递送蛋白/多肽抗原和分子佐剂,制备的纳米疫苗高效靶向淋巴结,产生显著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肠道病毒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EBV 感染引起的鼻咽癌及 HBV 引起的慢性乙肝等动物模型上效果显著;(2)开发了全新结构类型的脂质体库,研发的LNP疫苗在特定组织和器官高效安全表达,在材料和制剂上突破海外专利;(3)建立了蛋白、核酸纳米药物快速加工技术,解决了纳米疫苗的高重现、规模化生产的技术瓶颈。

 

初审:袁湛楠

审核:田雪林、许俊卿

审核发布:李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