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教授团队在低铂气凝胶电催化析氢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年来,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促使着人类寻找可替代的清洁能源,氢作为高能量密度的无碳能源,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利用太阳能和风能产生电能,再利用电能进行水分解是生产氢燃料的一种颇具吸引力的策略,可以实现零二氧化碳排放,并且有利于清洁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和存储。利用这种策略制氢高度依赖于成本效益与高性能析氢电催化剂。贵金属Pt由于其自由能热中性表面,是一种最具吸引力的高效析氢电催化剂。然而,Pt的高成本和稀缺性极大限制了催化剂的大规模制备,同时Pt电催化剂粒子在电催化过程中还存在脱落和电化学熟化等问题。因此,设计兼顾高活性、高稳定性和低成本的铂电催化剂是电催化析氢的关键研究方向之一。
图1. LPWGA的制备策略与析氢反应示意图
目前,已有研究证明金属氧化物可以稳定支撑Pt,调节电子状态,但存在导电性差,活性不足的问题。鉴于此,刘卫教授团队将氧化钨纳米线集成到三维导电的石墨烯气凝胶中,制备了导电的复合气凝胶载体(富含氧缺陷的氧化钨/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WGA),并将低含量的Pt(0.8 wt%)稳定分散在复合导电气凝胶网络中,利用金属-载体间相互作用和气凝胶三维连续网络的结构优势,同步实现电子表面结构调控、体系快速传质和Pt纳米粒子的锚定,获得了兼具高电催化析氢稳定性和活性的低铂含量气凝胶(LPWGA)(图1)。
图2:HAADF-STEM和STEM-mapping图片;氮气吸脱附曲线图,孔结构分布图;Pt 4f XPS图,W 4f XPS图;电催化析氢性能测试和DFT理论计算
系统研究表明,将Pt负载于WGA上得到的低铂/富含缺陷的氧化钨/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LPWGA),可以使 WO3-x 与 Pt 之间发生电子转移,优化 Pt 纳米粒子的电子结构,降低了氢吸附能,从而增强了电催化析氢活性(图2)。气凝胶的三维互连多孔结构促进了物质输运和电子转移,同时为电解质提供了丰富表面,有助于暴露 Pt 活性位点,从而进一步增强气凝胶析氢活性。此外,金属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LPWGA的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可以将Pt纳米颗粒很好地固定在WGA上,并防止其聚集,大幅提升稳定性。DFT计算表明,相对于在Pt表面吸附氢的吸附与脱附过程,吸附氢从Pt向WO3-x迁移有着更低的能垒,LPWGA的氢溢流效应使得Pt上的活性位点及时暴露出来,促进了整个析氢反应的动力学。
本工作是低铂气凝胶电催化析氢研究中的重要进展,对于设计兼具高活性、高稳定性、低成本的Pt基电催化剂具有借鉴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以“Tungsten Oxide/Reduced Graphene Oxide Aerogel with Low-Content Platinum as High-Performance Electrocatalyst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为题发表在Small上(DOI:10.1002/smll.202102159)。第一单位为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李怡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我院的刘卫教授为通讯作者,我院的杨静副研究员和化学学院的郑治坤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自然科学基金,中山大学”百人计划”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2102159.
初审:黄艳月
审核:田雪林、许俊卿
审核发布:李伯军